铜鼓声中的共同体:高荡村民族文化传承与振兴实践

作者: 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2025年7月8日,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榴籽·逐梦先锋队”,带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拳拳热忱,奔赴贵州安顺镇宁高荡村。

当实践的脚步踏入古寨,青春热忱与村寨烟火交融:拦门酒的醇香弥漫,布依族姑娘的笑声清脆,一场以“探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调研,于古老村寨的烟火气息里悄然启幕。队员们以青春为笔、校村携手作墨、文旅融合当径,誓要在青石板铺就的时光长卷上,叩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之问。村口的铜鼓声里,身着靛蓝土布的布依族姑娘们跳起《糠包舞》,裙摆扫过地面的尘埃,展现着布依族的灵动与豪迈扬起的是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竹竿舞的节奏响起时,大家纷纷加入,竹竿开合间,陌生感消融,各族人民共同享受这份雀跃在竹竿的开合间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活力。

沿着青石板路深入村寨,我们拜访了一对八旬的布依族老人。当我们提出想听一首布依语歌的小小心愿时,两位老人欣然应允,用带着岁月沧桑的嗓音唱起了古老的歌谣。尽管我们听不懂歌词,但那质朴的旋律里满是深情、唱到动情处,爷爷奶奶眼中泛起了热泪,是心中充满对远客“怠慢”的无力--这份跨越语言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深切触摸到布依文化的厚重与脆弱。岁月的痕迹在老人身上刻下了故事,也留下独属于布依族清晰的标签。在石居下,两位身着蓝靛染制传统服饰卖李子的布依奶奶手中的针线在布面上穿梭,绣出精美的“万字纹”图案。见我们到来,老人笑着放下手中的活计,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这是我们布依族的蜡染和刺绣,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一针一线都有讲究哩。”老人指尖的老茧与帕子上的新线,恰是传承的矛盾隐喻。”

在村史馆里,关于布依族纹样与图腾崇拜的展示映入眼帘,我们得以知晓,布依文化形成于高原地区,布依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出独特的信仰与图腾,镇宁布依族人民设计的多彩纹样,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的精神源泉。铜鼓纹中,太阳纹等多样纹样蕴含着独特文化寓意;服饰纹也各有讲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可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愿意学这些老手艺的越来越少,像蜡染,要掌握蜡刀的力度和染色的火候,没有几年功夫练不成,很多年轻人嫌麻烦,静不下心来学。加之传统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减弱,市场需求有限,手艺人们难以靠此获得可观收入,这门1953年正式定族名为“Buxqyaix”、有着“水稻民族”之称的民族所拥有的技艺,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这些历史与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高荡村布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守护与发展这份文化的深远意义。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向村民和游客发放了宣传单,上面印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漫漫长路上,高荡村这颗遗落在尘世的明珠正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困局。外省游客的遗憾叹息如警钟长鸣:“村子知名度太低了”,若无亲友私荐便少人问津;作为旅游景区,这里的讲解员数量不足,对布依文化的讲解也多停留在表面,难以满足深入了解的需求。几位兼职村民讲解员对布依蜡染的历史、织锦的纹样寓意等文化细节知之甚少,难以回应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感慨:“若不是朋友推荐,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宝藏村寨,可来了之后才发现,想深入了解文化太难,真希望能多些专业讲解。”村民们心中亦有怅然,觉得与政府间似隔无形屏障,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发展诉求难以及时传递、获得回应。

后,我们来到村委会,与驻村书记展开座谈。书记坦言,村子的发展正面临诸多困境:人口老龄化严重,村支两委班子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过半,文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辣椒为主,但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这些劣势像无形的枷锁,让村子在发展路上步履维艰。通过座谈发现政府对古寨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改善缓慢(如厕所)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性规划。而这与我们在走访中感受到的“知名度低、讲解力量薄弱”形成了呼应——发展的短板正制约着文化传承的脚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调研情况提出建议,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进深院长也在与村委会书记交谈时,给出解决困境思路:一是加强校村合作,参照安顺学院贵州文化旅游学院)与地方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模式,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像实践教学基地、校地合作(党建合作)这类路径,可为村子提供智力支撑,助力培养本土讲解员,深化布依文化研究传播。书记深表认同,盼借校村合作平台,“哪怕先从一个小小的实践点做起,也能为古寨注入活力”;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利用新媒体讲好高荡村故事,把爷爷奶奶的布依语歌、传统舞蹈等制成短视频,提升村寨知名度。同时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开发蜡染文创,让文化变经济收益,吸引年轻人返乡。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让更多人知晓深山布依古寨;三是优化旅游服务,借高校实践团队短期支援补充讲解力量,系统整理布依文化资料,提升景区文化内涵,解决游客深度体验需求与讲解短板矛盾;四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借助高校科研探寻适配种植模式,增强产业竞争力,破解农业规模小、产业优势难成的困境。还可围绕研学、党建、乡村旅游发展振兴开展宣传推荐,组织“一起走访、一起调研”乡村旅游活动,聚合多方力量,助力村寨突破人口老龄化、人才学历与动力不足等发展瓶颈,让布依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离开高荡村时,夕阳为村寨镀上温暖的金光,爷爷奶奶的布依语歌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手中的宣传单上,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的话语格外醒目。这座古寨的困境,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缩影:文化瑰宝亟待守护,发展瓶颈亟待突破。而我们的三下乡之行,正是带着这份思考,在与村民的共情、与书记的探讨中,探寻着让布依文化焕发新生的路径——唯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让千年古寨在时代浪潮中,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走出发展新路。(文/图:24思政 梁会龄  吴才英/指导教师: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