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逐梦高荡:当千年布依遇上青春力量

作者: 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七月的黔中群山叠翠,贵州省镇宁县高荡村的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2025年7月8日,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石榴籽·逐梦团队在这座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布依族古村落,开启了千年布依高荡之旅。

乘着摆渡车,一路上哼着小曲儿,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摆渡车缓缓停下,踏入古寨,映入眼帘的像是一幅世外桃源,灰白色的石板房错落有致,寨门、古阶、石屋、石板路,处处体现着“以石为墙、以石为瓦”的智慧。这里的房屋不用一颗铁钉就地取材的建筑造价低廉却经久牢固,冬暖夏凉的特性让现代人也不禁赞叹先民的智慧。寨门口,布依姑娘们早已热情地在迎接外来客人,她们身着干净素雅的布依传统服饰,满脸笑意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沿着青石板路深入古寨,再沿着满是绿油油稻田的小路,我们团队遇到了一对八旬的布依族老人家。在如今各民族共同融合、繁荣的大背景下,老爷爷老奶奶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热情好客,在交流过程为我们歌唱了一首布依族特色的古谣欢迎我们的到来。老奶奶带着宁静深邃的音色低吟,歌唱着远方到来的朋友,为你送来真心的祝福,情到深处——一旁的爷爷也潸然泪下,述说着对我们照顾不周,从侧面反映出布依族淳朴、热情好客的心理。一曲歌完,爷爷奶奶拿出他们年轻的照片,开始为我们讲述他们布依族的故事。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村委会,与驻村书记展开关于村内发展问题状况座谈会,书记集中讲述了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新生活力不足。村内大多为老年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呈现出“603861”人口格局,并且村里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大多为初中及以下,严重制约着高荡村经济发展。二是产业化程度低、难以集中。根据驻村书记的调研来看,古寨并没有适合打造的轻工业能力,人们都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此外,由于古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古寨难以形成规模的、体系化的、集中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三是古寨旅游业投入不足、企民矛盾突出。我们小组在对古寨参观途中发现古寨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深入,体验项目匮乏(如民族蜡染体验未形成体系),景区人员讲解方面也有待提高,以及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还有就是企业与村民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存在问题,在对村民访谈过程中存在着村民与企业达成的合作共识中的相关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的相关问题,我们团队根据对古寨调研后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校村合作:通过高校在村内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让新生代大学生下沉到基层,一方面解决了村内活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村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及加强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提供相关科学平台支持,深化对布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二是拓展宣传渠道:利用媒体新平台通过讲述高荡布依古寨故事,达到一个旅游宣传的一个功能,提高布依古寨旅游知名度,培养布依古寨旅游讲解员,为布依古寨提升旅游收入来源同时,帮助古寨农业产业创建提供资金来源。三是搭建企民交流平台:通过政府带头企民参与的形式形成沟通平台,企业公开透明利益分红,宣讲古寨旅游业“共创共建共享”措施;村民通过平台讲述自己的诉求,政企朝这方面发展,形成政企民发展统一战线。

这场三下乡调研,让我们看见:高荡村的故事,是布依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缩影——它有困惑,有妥协,更有无数普通人用智慧守护根脉的努力。而大学生能做的,或许就是成为那座桥,让古老的文化密码,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被读懂,被热爱,被延续。古老的石墙与年轻的面孔在这里相遇,共同守护的不仅是布依族的千年文脉,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璀璨星河。这份交融共生的守护,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沉、最鲜活的实践——让每一朵独特的花蕾都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绚烂绽放,共同编织一幅血脉相连、精神相依、守望相助的壮丽图景。古寨不老,青春不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在每一次传承与拥抱中,扎得更深,连得更紧。(文/图:24思政 王建波/指导教师: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