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每一项非遗都是闪耀千年的珍贵星辰。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我们满怀敬畏与期待,2025年7月7日上午,在翟晓芳、罗宪志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再次奔赴安顺市三合苗寨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拜访了非遗文化传承人——杨小东老师,由此开启了一段触摸芦笙文化、传承民族智慧的深度探寻之旅。

初见安顺经开区非遗芦笙传承人杨小东老师时,他正筹备给学生上芦笙课。我们先向杨小东老师及家人说明此行来意:既是为学习苗族非遗文化,探寻芦笙等传统乐器的传承脉络,也是希望通过实地走访,为非遗活化与民族发展收集一手素材。听闻我们的初衷,杨老师和家人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当即决定以最具苗族特色的方式迎接我们——一场即兴的芦笙演奏。

只见杨老师从屋内取出磨得发亮的芦笙,竹管间的铜簧片泛着微光。他的儿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芦笙站在一旁,侄女则取来另一支稍小巧的芦笙,一家人围站在屋内,无需过多言语交流,仅一个眼神示意,便默契地举起了乐器。随着杨老师深吸一口气,指腹在竹管上灵活起落,悠扬的旋律瞬间在苗寨的晨雾中流淌开来——竟是一曲耳熟能详的《映山红》。
不同于钢琴的清亮或二胡的缠绵,芦笙演绎的《映山红》带着独有的山野气息:低沉的基音如苗岭深处的回响,高音区的跳音似山间飞鸟的啼鸣,一家人的吹奏层层叠叠,既有父亲演奏的厚重沉稳,又有儿子加入的明快活泼,侄女的中音则如丝线般将旋律串联,让那熟悉的红色旋律染上了浓郁的苗族风情。阳光透过屋舍的木窗棂洒下来,落在他们专注的脸庞上,也落在跳动的簧片上,仿佛连时光都跟着旋律慢了下来。杨老师的吹奏沉稳厚重,像大山的脊梁;孩子们的演奏则多了几分灵动,如山间的风,老少相和间,红色旋律与苗族风情浑然相融,既见传统,亦显新声。
一曲终了,余音在雕花的屋舍间盘旋许久才渐渐散去,我们仍沉浸在那份震撼中,直到有人率先鼓起掌来,掌声才如潮水般涌开。杨老师放下芦笙,指尖轻轻摩挲着光滑的竹管,笑着说:“芦笙会说话,刚才这曲,就是它在跟你们打招呼呢。”说罢,他便拿起一把芦笙,开始给我们细细拆解这古老乐器的奥秘——从竹材的挑选到簧片的打磨,从音孔的排列到吹奏的巧劲,字字句句都藏着他与芦笙相守半生的深情。
而在与杨小东老师的深入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芦笙文化传承所面临的诸多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芦笙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同时,部分传承者在技巧与情感表达上难以达到平衡,导致芦笙曲的韵味难以完美呈现。苗语的汉化也使得芦笙文化所依托的原生语境逐渐被削弱,古老的文化内涵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反映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亟待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及带队教师与杨小东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共同探寻芦笙文化传承的新路径。结合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我们提出了非遗技艺传承与高校合作的设想,作为安顺市非遗传承人,可以与当地高校尤其是与即将更名为贵州文化旅游学院的安顺学院合作,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在高校开设芦笙课程、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学习芦笙文化。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芦笙文化引入校园,不仅能够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老师对我们的提议深表认同,同时也分享了他的四个心愿,这些心愿无不体现着他对芦笙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首先是他希望能够将芦笙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学生能够系统性学习芦笙的制作以及演奏,让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其次他计划在当地建立一个芦笙博物馆,收纳全国苗族各支系的芦笙,通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芦笙,展现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最后他还希望每年在当地举办一场芦笙大赛,邀请全国的芦笙能人参赛,以赛会友,促进各地芦笙技艺的交流与学习,推动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心愿的实现,将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交流中,安顺经开区非遗芦笙传承人杨小东老师也深情的阐述了他对苗族乐器芦笙的独特理解。他说,芦笙于苗族人而言,绝不止是一件能吹响的乐器——它更像一种代替文字的“语言”,承载着族群千百年的记忆与情感。那悠扬婉转的曲调里,藏着祖辈的叮咛、岁月的故事,仿佛长辈在耳畔娓娓道来;而每一次吹奏时的共鸣,都让这古老的乐器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时光里呼吸、倾诉,成为苗族人与历史对话、与天地相通的精神纽带。
而我们团队在此次之行也注意到——民宿,正成为激活乡村非遗乐器生命力的重要载体。以三合苗寨的文旅发展为范本,不妨将芦笙等非遗乐器融入民宿场景——当游客踏上安顺的土地,既能沉醉于喀斯特山水的灵秀、感受苗寨风情的质朴,又能在民宿的院落里、屋檐下,与芦笙等非遗乐器不期而遇。
尤其在每年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远道而来的客人可在闲暇时光里,于民宿周边的非遗体验区学吹一曲芦笙,亲手触摸竹管的纹理、感受簧片的震颤。这份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安顺的文旅版图跳出“纯风光游”的框架,更添了文化的厚度与温度,让游客在山水之外,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
更深远的是,当游客带着亲手学来的芦笙技艺回到故乡,便成了非遗文化的“移动传声筒”。那些在苗寨习得的旋律,或许会在异乡的客厅里响起,或许会在朋友的聚会上被分享。如此一来,芦笙不再困于苗寨的山水间,非遗也不再局限于地域的边界里,而是借着无数游客的脚步,从贵州的村寨走向全国的街巷,甚至飘向世界的角落,让民族乐器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延续。
随行的带队老师们也围绕传承议题贡献了深刻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罗宪志老师的提议,便与杨小东老师此前谈及的芦笙文化紧密相扣——作为苗族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乐器,芦笙在丧葬文化里承担着指引灵魂归宿的特殊使命。杨老师分享了一次他难忘的经历:仪式上,苗族人用苗语吟诵着古老的训诫,提醒逝者莫贪恋途中的繁华富贵,要坚守初心、回归祖先的故土,哪怕那只是一间破晓时分的茅草屋。这朴素的表达,恰恰映照出苗族文化中那份历经磨难而不改的坚韧不屈与初心坚守,令人动容。
以此为灵感,罗老师提出了颇具创见的构想:能否以传承至今的传统《指路经》为根基,为现代社会中人生的各个阶段(如成长、立业、传承等)谱写专属的苗音曲子,让古老的苗语韵律与当代人的生命历程相呼应,既延续了文化根脉,又能让苗族音乐在新时代找到更贴近生活的表达,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这一想法不仅能够将传统的苗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赋予苗族音乐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也能让苗族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此外杨老师此前便谈及传承的辩证之道:传承绝非固守旧法,创新亦不可脱离根基,真正的传承,是在扎实根基上的创造性发展,而非盲目求变。这一理念,与翟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翟晓芳老师进一步强调,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止于单纯的保护与延续,更要在时代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她提出,当下应善用现代科技与传播手段,让芦笙文化走出苗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无论是通过数字技术记录技艺细节,还是借由新媒体平台传播演奏魅力,都能让这门古老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听见、爱上,在与时俱进中焕发新生。两位老师的思考,共同指向了非遗传承“守正创新”的核心路径。
杨老师特别强调,任何一门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时间的淬炼与千锤百炼的实践,最终要形成融入骨血的“肌肉记忆”。这不仅是对学习者技艺精进的要求,更道破了传承背后那份“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着精神——唯有日复一日的打磨、年复一年的坚守,才能让技艺在时光中沉淀、延续。

对于芦笙文化而言,传承的内涵远不止于演奏技巧的习得,更包含制作技艺的薪火相传。然而当下,芦笙制作的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因生计压力、外界诱惑等现实困境,不得不放下刻刀与竹材,这门凝结着苗族先民智慧的手艺,正悄然滑向失传的边缘。如何留住匠人、保住技艺,成为亟待破解的传承难题。
面对传承路上的多重挑战——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技艺传承后继乏力、苗族古歌与古苗语渐趋失传、苗语汉化加剧,以及传承人经济压力与文化坚守的矛盾,甚至苗族服饰等非遗也面临断代风险,我们共同探讨了一系列破局之策。
在传播层面,翟老师提出可制作多样化的芦笙教学视频,将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改编为芦笙演奏版本,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等现代渠道广泛推广。这种“老歌新唱”的方式,既能降低大众接触门槛,也能让芦笙声走出苗寨、传遍四方,扩大文化影响力。
高校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罗老师与翟老师在最后共同提议,应深化高校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将芦笙制作地设为高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亲手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推动非遗元素融入高校文艺汇演与课堂教学,让青年一代在参与中理解传承意义。毕竟,传承的核心在于“热爱”与“天赋”——唯有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发掘有潜力的苗子,才能让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此外,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重要支撑。唯有政府、社会、高校与传承人形成合力,才能为非遗传承搭建稳固框架:既通过政策倾斜缓解传承人的经济压力,也借助社会力量探索非遗与民宿经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在坚守根脉的基础上拥抱创新,这些探索或许能为芦笙文化,乃至更多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开辟一条兼具温度与活力的新路径。
此次三合苗寨之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苗族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在这场芦笙文化传承之旅中,我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让古老的芦笙在新时代奏响新的华章,让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芦笙文化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芦笙这一古老的乐器在新时代继续奏响动人的旋律,让苗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芦笙文化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各民族也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团结和睦,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文/图:24思政 陈薇/指导教师: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