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团结的灿烂画卷中,每一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绚丽色彩。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为深入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民族团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怀揣着满腔热忱,于2025 年7月6日在指导老师翟晓芳以及罗宪志老师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安顺市三合苗寨的“三下乡”征程,开启了一场探寻苗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的难忘之旅。
三合苗寨,这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原名石头寨,历经岁月变迁,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曾与平寨、对门寨紧密相连,如今更是承载着苗族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的大地上。

初入苗寨,在与安顺市开发区苗学会杨会长的亲切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苗族深厚的历史底蕴。苗族作为蚩尤的后代,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搬迁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历经苦难,却始终坚韧不拔,将自己的文化传承至今。
我们围绕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如跳花灯、蜡染等,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跳花灯时,舞者们步伐轻盈,动作优美,在欢快的节奏中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蜡染工艺则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然而,而在和安顺市开发区苗学会的杨会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也受到一定冲击。并且据杨会长表示:苗族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能形成过自己的文字,但随着民族的迁移过程中,逐渐消失,文化传承在现阶段仅依靠口口相传。因而,许多珍贵的文化记忆,苗族的语言传承,面临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的风险,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翟晓芳老师在讨论中提出,可以将苗族文化通过文字和音频视频形式记录下来,这对于保护苗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融合至关重要。

在与安顺市开发区苗学会杨会长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苗族祖传下来的许多民间故事与格林童话有着高达 80%的相似度,但苗族许多珍贵的文化,如苗族古歌、民间故事等,随着苗文的缺失,长期以来依靠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内容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些文化不仅是苗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情感,若能将其专门收集整理,对于研究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结合教育和社区活动也是提高公众对苗族文化认识和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罗宪志老师提出,可以计划将安顺地区的苗族童话收编成册,以此为线索,书写苗族的发展史,从安顺地 区的苗族文化入手,展现苗族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情况。罗老师还提出可以与教育相关机构合作,将苗族文化融入教育系统中,在学校开设苗族文化兴趣课程、举办苗族文化讲座等,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如苗族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苗族文化的 魅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技术和平台推广苗族文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团队还提出可以借助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苗族的语言学习、歌舞、手工艺制作过程等,吸引更多人关注苗族文化;同时,制作网络课程,系统地介绍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教授苗语,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了解苗族文化。
我们还计划对苗族的传统故事、音乐和舞蹈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工作。可以通过走访苗族老人,聆听他们讲述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通过录制苗族古歌、民族乐器演奏等音频资料,希望以这些方式,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苗族文化,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与苗族同胞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和热情,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各民族之间虽然文化不同,但在交流与融合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我们将把在三合苗寨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带回学校、带回社区,通过举办展览、分享会等形式,向更多人宣传苗族文化,传递民族团结的理念。我们坚信,只要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本次三合苗寨之行,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团结之旅。我们在苗寨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之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文/图:24思政 陈薇/指导教师: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