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仿佛是怀揣炽热与期待的信使,裹着夏日独有的热烈,一路奔赴三合苗寨。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石榴籽——逐梦先锋团队的我们,脚步轻轻叩响这片满溢民族风情的土地,“三下乡”首日的奇妙之旅,就此开篇。

踏入苗寨,“三合苗寨”的大门率先撞进视野。古朴木质架构,似从岁月深处走来,雕花装饰藏着时光沉淀的故事,那副“地灵人杰福临新庄,山青水绿荫庇古寨”的对联,像位温婉的老者,用墨香诉说苗寨过往,悄然把我们迎进这方神秘天地,开启一场与民族文化的温暖邂逅。
沿着蜿蜒小径前行,苗寨建筑错落成诗。白墙黛瓦的屋子,好似被施了魔法,独特民族图案如灵动笔触,蓝白相间的花纹,是流动的民族史诗,在墙面缓缓铺展传承与浪漫的全是苗族蜡染艺术的灵动身影——以蜂蜡为“笔”、蓝靛为“墨”,经反复浸染、脱蜡工序凝结的蓝白花纹,是苗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审美密码。
那些几何纹样是祖先迁徙的路线图,那些花鸟图案是与自然共生的箴言,整个村寨仿佛成了巨型蜡染画布,每一面墙都在讲述蜡染里的民族记忆,尽显传承与浪漫。“苗家风情酒楼”飘出的烟火气,让民族文化不再高悬于庙堂,而是鲜活融入寻常日子,化作食客们的笑语、杯盏的碰撞,成了生活里最温暖的注脚。
广场中央,芦笙与牛头造型的雕塑格外醒目。芦笙,这苗族文化的灵魂符号,曾在无数庆典上激昂奏响,见证苗家的欢乐与狂欢。此刻它以雕塑姿态静立,可仿佛仍能听见往昔热闹,那是苗族对文化底蕴深入骨髓的坚守,无声却有千钧力量。不远处,苗族同胞舞蹈雕塑定格下欢快瞬间,把民族活力永远留存,让我们透过凝固的姿态,触摸到苗族对生活滚烫的热爱,那是一种能感染天地的蓬勃。

一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格外耀眼,似在天地间树起精神旗帜。“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这些话语是民族团结最坚定的誓言,像一条条纽带,诉说着各民族手拉手、肩并肩,共赴中国梦的决心。这让我们明白,此次三下乡,不只是邂逅民族风情的旅程,更是解码团结密码的探索,每一步都踩在民族交融的脉络上。
苗寨房屋上的图案,堪称视觉盛宴。蓝白交织的纹样里,蝴蝶翩跹、鱼儿游弋,皆是苗族蜡染的经典题材——蝴蝶妈妈的传说在此具象,水族生灵的灵动被永恒定格,这些蜡染图案藏着苗族的图腾信仰与对自然的敬畏。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把深厚文化底蕴绘在墙面,成了苗寨独特的风景,任时光流转,始终熠熠生辉。特色路灯立在石墙旁,金属线条勾勒现代韵律,红白花朵晕染自然诗意,传统与现代在此温柔相拥,照亮我们探索的脚步,也映出苗寨兼容并蓄的多元魅力。
参观村子时,幸运邂逅热情当地人。他们像打开宝藏匣子般,向我们讲述苗寨,从古老民俗传统到当下经济脉搏,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滚烫的热爱。
还遇到从各地来避暑的民族同胞,不同民族的交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真实可触的生活图景——不同语言、不同服饰、不同文化,却因对美好夏日的向往,在此欢笑相融,把民族团结的模样,具象成一次次问候、一场场畅谈。各民族在此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像石榴籽紧紧相拥。民族和谐,藏在日常交流的笑靥里,融在文化传承的脉络中,渗进经济发展的步伐间。这让我们深深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奔赴的事业,需要你我用行动践行、以青春传承。

我们与苗族聚居地群众深聊,潜入苗族历史的深邃海洋。苗族故事里,凤凰翱翔、金鱼游弋、荷花绽露、蝴蝶蹁跹,浪漫又优雅,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他们给我们看长辈教晚辈吹芦笙的视频,熟悉的《社会主义好》旋律从芦笙流出,奇妙融合苗族音乐韵味与时代强音,像是一场跨越民族与时空的对话,传递着对国家的深情。
苗族同胞提及的民族故事和古歌,是民族根脉的脐带,一头连着过去,一头系着未来。而政府对民族融合的重视,每年举办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共赴盛会;“苗学会”这样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组织,像忠诚的文化卫士,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让民族之花愈发娇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贵州安顺三合苗寨,蜡染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用蓝白两色晕染出各民族交融的画卷,用代代相传的技艺编织起团结的纽带。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印着蜡染的纹路;一歌一舞,都伴着蜡染的身影。第一天的旅程,我们不仅遇见了苗寨,更读懂了蜡染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密码。这让我们深深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奔赴的事业,需要你我用行动践行、以青春传承。(文/图:24思政 梁会龄/指导教师 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