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中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号召,我们带着赤诚走向各族同胞的身旁,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土地,用耳朵倾听共筑家园的故事。在贵州安顺宋旗镇的版图上,张坪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里,苗族文化底蕴深厚,像一坛陈酿的美酒,散发着悠悠古韵,2025年7月10日,我们团队踏上探索张坪村之旅,旨在深入基层,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用实际行动助力民族文化的发展,让文化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

踏入张坪村,村支书热情相迎,还简单介绍了村里的情况。随后后,村支书带我们去见寨老。寨老,在苗族村寨里是德高望重的象征,岁月在他们身上沉淀了对苗族文化的深刻认知。座谈会上,寨老缓缓打开话匣子:张坪村作为芦笙制作发源地,曾因这门手艺声名远扬,村里的苗族群众还会制作打扫帚、做粑粑等,这些手工业加工和农业种植、餐饮服务、外出经商及务工等都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可如今,芦笙簧片制作手艺被机器替代,面临失传危机,就像一位年迈的匠人,无力抵挡时代机器的轰鸣。苗族文化传承,也受文字缺失的制约,很多灿烂文化靠口口相传,如同在迷雾中传递火炬,稍有不慎就会黯淡。跳花坡,本是苗族传统节日的热闹舞台,据苗族民间传说,宋代时苗族先祖杨鲁率领苗族先民在此定居后,为丰富文化生活、方便年轻人交往,在聚落北缘一座卧狮形山坡开辟了“跳花坡”,坡顶曾有出于安全考虑修建的古墙,如今已遭损毁。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六,苗族同胞会到这“苗族圣地”围绕“花树”开展跳花活动,数百年来长盛不衰。这里曾是青年男女交流、苗族文化展示的平台,新婚小伙会背上花被扇、吹着芦笙跳舞“炫耀”觅得良妻,未婚小伙会吹芦笙展示才华吸引姑娘,姑娘们则穿上盛装展示亲手制作的刺绣或蜡染等手工艺品,还有纪念苗族始祖蚩尤、庆祝和预祝丰收的意义,百余年来每逢跳花节都人山人海,参与群众不论民族“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然而,跳花坡虽未消失在苗族同胞的视野中,却如蒙尘明珠,极少为张坪村外的人所知。外界对张坪村及其跳花坡的不了解,让这份独特的苗族文化难以走出村寨,张坪村发展也因此陷入困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再加之经济便捷的生活方式冲击下,青年一代外出务工,对传统节日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前那般重视,节日氛围渐淡,跳花坡上的热闹,慢慢成了老一辈的回忆。除了跳花节,小年、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五等日子,村民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像染成红、绿色的糯米饭寓意生活丰富多彩,送老瓜的习俗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过,张坪村也在努力破局。村支两委重视苗族文化,希望借高校、社会组织之力传承,像期待远方的光来照亮文化传承之路。村里的蜡染技艺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有,妇女们利用农闲制作,制品色彩清新、图纹丰富,从艺术壁挂到衣裙背扇,每道工序都体现着智慧和匠心,如今也在探索发展,其制品在安顺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国内外。他们想通过山体公园打造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让苗族文化以直观形式呈现,还盼着以三合为窗口、张坪为根基,让苗族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就像在黑暗中燃起一堆堆篝火,吸引人们聚拢感受温暖。从寨老与村支书的话语里,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他们传承文化的坚定决心。村里注重文化教育,形成了“一村三校”的格局,还依托董家庄(苗族聚居的自然村)苗族的传统文化,举办“跳花坡节”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多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他们想挖掘苗族服饰、传统习俗,保护苗语传承,让这些文化瑰宝不再流失;想找新突破口,让苗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发展产业化,让文化既能传承,又能滋养村寨发展,就像给古老的船装上现代的帆,驶向新的远方。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民有夜幕时分在广场跳舞看电影的习惯,或许广场舞也可以成为张坪村文化破局的新尝试:苗族同胞们将传统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中,轻快的步伐、灵动的姿态,既有苗族文化的韵味,又贴合大众喜爱的活动形式。这不仅可以吸引了村里男女老少参与,增添生活活力,也可以成为对外展示苗族文化的一扇新窗口。游客若恰逢此时到访,能直观感受到苗族文化在现代生活里的鲜活演绎,借由广场舞的感染力,加深对张坪村及苗族文化的印象。

此外,从文化辐射与发展来看,苗族文化在安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辐射性,各个村落、村寨间也有合作交流。但目前对其重视程度仍需提升,贵州文化中苗族占比不小,在东南亚等地也有苗族分布,苗族文化是宝贵财富。同时,苗族语言因交通不便、交流融合少等,存在不同支系语言风俗不同,甚至面临失传、汉化的情况。在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阶段,苗族文化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出去,而非仅靠卷宗堆积。像苗族博物馆、张坪村跳花坡等,若能借助“十五五规划项目储备、山体公园、招商引资”等契机发展,或许能让苗族文化被更多人知晓。芦笙制作手艺的困境,也反映出传统技艺在现代工业冲击下的无奈。云贵地区芦笙文化本可融合民族特色,通过学校项目等形式宣传张坪村作为芦笙发源、跳花发源地的价值,呼吁保护。
寨老带我们参观跳花坡旧址,站在那里,仿佛能看见往昔的热闹:青年男女欢歌笑语,刺绣、芦笙表演精彩纷呈。可如今,这片承载记忆的地方,略显寂静。黯然深思,苗族的刺绣在跳花坡上曾是亮丽风景,跳花节作为传统平台,蕴含美好意蕴,可如今因种种原因,社会对其表现形式关注减少,相关资料也缺乏详细说明,跳花活动的艺术象征与神话色彩,也需要重新挖掘展现。但张坪村在传承之路上的探索从未停歇,这份坚守,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助力,让苗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依旧熠熠生辉,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这个夏天,我们不止是观察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每一次暖心的互助,都在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写下生动注脚。三下乡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张坪村的苗族文化传承,是一场与时间、与时代挑战的赛跑。在这场赛跑里,有危机,也有希望;有失落,更有坚守。我们愿以“石榴籽”之姿紧紧凝聚,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小助力,把这里的故事、努力与期待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关注张坪村苗族文化,助力他们在传承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苗族文化这坛陈酿,继续散发醉人的芬芳,在新时代里书写新的传承篇章,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图:24思政 梁会龄 /指导教师:翟晓芳)
一审:钱 静
二审:潘光才
三审:王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