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热议——“微时代”,如何讲好思政课

作者: 时间:2015-07-21 点击数:

“许多同学对虚拟世界很有兴趣,渴望听到这方面的解释。”每次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章,涉及虚拟世界的内容,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晓玉发现,这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

在进行“不要上网成瘾”的道德说教时,刘晓玉也感到困惑:现行的教材,对这一部分的理论指导提及较少。她认为,对虚拟世界现象背后的哲学层面问题进行及时概括、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年轻一代需要补上这堂课。

有人认为当今的高校思政课被边缘化了,可在台风导致多趟航班被取消的情形下,各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按时赶到福州,参加7月11日开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们寄望之深。

◆面对网络新人类

莆田学院有课程建设平台“天空教室”,学院思政部的陈培涵副教授在这个网上建了“个人空间”,设有“师生交流”、“考试”等版块。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他将电影《金陵十三钗》相关资料放入“文件”版块,让学生进入他的“个人空间”并写观后感。一到“9·18”这个特殊日子,他会更新“讨论”版块,添加《一个抗日爱国青年的自白》这类文章。事实证明,学生回帖踊跃,讨论非常热烈。

自高校扩招后,思政课大多采用两三个班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一般在100至120人之间,属于不折不扣的“大班”教学。作为一名老教师,陈培涵很清楚其中可能滋生的弊端:课堂上师生互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包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精于利用网络等自媒体进行信息交流。”陈培涵认为,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大班环境下,提高授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本校的网络虚拟环境实现跨时空对话,能使师生间的互动更为充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情感认知更为全面。

这种“没有围墙的校园”,难以用方位来界定。据介绍,由上海市有关部门搭建,以“思想引领”为首要目标的易班网,现在不但覆盖上海所有高校,还与福建、广西等地的36所高校实现共建,有230多万实名注册用户。今年初以来,易班网大学易班项目组每逢重大节庆,举办“敬礼雷锋”“清明”等主题活动4700多场,获得3亿多次的点击率。

例举易班网建设,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王金伟说明:互联网以其极大丰富的信息量、时空的无限延伸性、实时互动性等特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需求。

◆无“微”不至的关怀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自制的微电影,在圈内已小有名气,科幻片、惊悚片、心理剧、校园爱情音乐剧均有涉足,一部用单反相机拍的微电影还登上院线公映。毕业前夕,不少学生想用镜头保存青春记忆,以《遇见农大》这类作品献给母校。

“目前,校园微电影的大部分主题以爱情为纲,内容较为片面,缺乏创新。”周谟錾是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讲师,他希望学校能将微电影的制作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轨道,因为教师加入后,能从选定主题、编写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发行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把控。

微电影也可以助力思想教育,周谟錾建议校方设立专项资金,提升拍摄效果及专业性。搜集发生在校内的感人事迹,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参与还原场景的拍摄,加深对微电影宗旨的解读。被身边同学接受的同时,还可在易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对具备正能量的微电影进行推荐分享。

“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深入探索中,培育自己的批判精神。”如无正确的引导,周谟錾担心篇幅短小的微电影易形成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使学生养成做事浮躁的人生态度。相关的话题不少,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陈思宇提到,当前还应重视“微信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现象。

前阵子,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事迹在网上被人恶搞。陈思宇做过调查: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微信圈,信息发布量除日常生活琐事外,社会事件类文章、心灵鸡汤类文章、包含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的文章位居前三。“在微信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文章,好友之间比较容易接受。”他说,微信好友一般都是手机通讯录和QQ中的好友,往往有着类似的兴趣爱好和较高的心理契合度。

“‘90后’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微信晒心情。”陈思宇建议在课余辅导这个环节,思政课教师可以微信加好友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以朋辈的姿态伴其共同成长。

◆“微时代”还需面对面

提到大学课堂的“六多六少”:“抬头的少了,看手机的多了;看书的少了,听故事的多了;闭卷的少了,开卷考试多了;沉默的少了,爱表现的多了;提问的少了,网上议论多了;严肃性少了,媚俗戏谑多了。”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华祥等人,把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归为:我们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没有跟上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微时代”悄然来临。“慕课”(MOOC)等大型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也为“翻转课堂”“微课”的流行提供技术支持。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学生看书、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面临颠覆,所引发的忧虑在此次研讨会上也有体现,有种观点甚至认为:“慕课”风暴席卷全球,未来除了完成网上指导、批改作业外,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恐怕就是“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写作”。

“网上的资源,终究无法达到充分的答疑解惑作用。不同高校学生所遇问题各异,还需要有传统的面对面的师生交流。”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永森说,思政课教学尤其如此。

一次调查中,教师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比,学生的接受度要差一些。陈永森认为《概论》系统性强,各个部分有其内在的逻辑,而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使学生思维碎片化,无形中加大了授课难度。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在思政课对话式教学模式上做了些尝试,如让教师完成从“主演”向“导演”的身份转化,由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准备,以幻灯片演示文稿、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问题、回答提问,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教师解答学生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

“可以利用新媒体,把完整知识分解片段来传授。”但陈永森再三强调,思政课终究不能以碎片化来应对学生思维的碎片化,理论的系统性是思政课教学中必须秉持的。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