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咨询热线在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及其思考

作者: 时间:2009-04-06 点击数:

安顺学院 周健 黎进深

大学是造化育人的神圣殿堂,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但大学并非真空地带,随着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程度不断加快,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断受到冲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因道德观、价值观扭曲而贪图享受去偷盗钱物;有的因家庭生活贫困而心理失衡去伤人、杀人;有的因缺乏生活阅历和交往经验而遇事偏激并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因此由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等等,这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形象,又对大学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采取预防措施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秩序,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大学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法律素养和心理素质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高等学校也从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来预防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但是近年来频频上升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数据与事实,同时也提醒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一般人为,预防违法犯罪是一个综合各种力量、应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和重复犯罪的举措体系,其本意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除了大学生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和社会预防外,学校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校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主要注重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着手,采取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其次,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开设法律基础课来达到普法和预防的目的。然而,我们发现,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上,法律知识的获得并不难,难的是法律意识的养成,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学生的理性防犯意识;因此法律条文的传授与法律意识的培养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普法教育与预防犯罪工作方法的人性化的思考与实践。

扩招以来,由于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状况越来越复杂,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偏差,在心理认知和心理行为上形成了一些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从教育规律来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法制观念和心理问题是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更易于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以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和意识、外化成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淡薄的法律意识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的。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注意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空谈,学生的品德与人格的完善不但得不到实现,还会因此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对已经接受《法律基础》教育的四百名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人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是必要的,渴望拥有更多的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但当问及他们在学习法律或生活中出现法律问题是否应该向老师请教或咨询时,86%的学生认为应该,但其中只有22%的学生是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的;42%的学生要等到非解决不可时才愿去请教;17%的学生因为怕老师或同学笑话而不敢去;11%的学生认为找老师不如私了或找关系更易解决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请教和咨询对于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其中能保持积极认真心态的甚少,多数以被动心态自居,由此可以看出:持被动心态的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缺失。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晚期,虽然日趋成熟的思想逐步成人化,但其心理发育受这一代独生子女生长环境的影响,显得还不够成熟,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使得由贫富悬殊、人际关系矛盾、心理失衡等诸多因素引发的自杀、校园暴力等突发事件接连不断,这些情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与引导,对违法犯罪的预防是非常不利的。

为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下心理行为的总体表现,探析大学生自身对突发事件的调适与处理方式,寻求一种有效处理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我们特意对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行为作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在突发事件下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较大的因素分别是:主要考试失败(50%)、与同学发生冲突(31%)、遭遇失恋和贵重物品被盗或丢失(11%)、校内悬殊的贫富差距或身体患病(8%)。这些结果向我们显示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下心理失衡现象总体偏高。表现出一般年轻人共有的心理行为个性。那么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失衡后,积极化解心理的主观意愿如何?个人的承受能力与调适方式怎样?我们又设计了“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时的心理行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意愿”、“选择沟通的方式”三个问题来对被试者心理失衡的调适及其差异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被试者在调适心理失衡行为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44%的学生选择向老师、朋友、亲人等倾诉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压力,这种调适行为在同顺其自然(30%)和通过娱乐读书等积极转移注意力(28%)相比起来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在与老师的沟通方面,大学生在沟通意愿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希望与老师沟通的达到87%,但在沟通渠道建设上存在不足,导致与老师沟通有合适方式和渠道者仅为30%,沟通渠道的建立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心理调适的主观愿望,不利于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倾诉和沟通的需要以及突发问题的解决。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出的心理行为及调适渠道的建设对普及法律知识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静态”的课堂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将这种“静态”的普法融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动态”普法中去,唯其如此,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传授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普法的单项灌输关系变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大学生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传授者的用意,受到法治思想和文化的感染,从而以良好的法律意识理性地预防自身违法犯的发生。

为了变“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更好地预防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其它上级文件有关文件精神,基于对以上谈及的诸类现实而重大的问题的近忧和远虑,我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注重把思想工作和普法预防工作做到学生中去,为了进一步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使思想道德教育与普法预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我校马列思想政治教育部从2003年起,开通了思想与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形成了以教学与思想、心理咨询、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普法预防教育并进的工作平台。

咨询是指提出问题和接受咨询并提出适宜建议和解决办法的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从咨询的形式上看,我校马列思想政治教育部在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开设课外咨询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不仅开通了“2218126”思想与心理咨询专线电话,而且还把每个授课教师的可咨询电话、电子邮箱、QQ号码等印成名片发给授课班级的学生,让学生只要一有问题就可以找老师咨询和沟通,这样使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案例提供者,而是学生平等的案例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打破了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切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了价值判断标准,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推进了他们法律知识内化的过程。

从咨询的内容上看,除了小部分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进行专门的咨询和帮助外,大部分学生进行咨询都是使自身更好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但其中,出于抑制不该发生的问题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突发事件引起心理失衡的达到一半以上,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成熟的恋爱心理;应对社会对大学生成才与就业的挑战等方面,我们更加注重思想与心理咨询热线对大学生心理失衡行为的干预和调适作用,本着“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了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服务的观念,遵循“用爱生之心、守为师之道、谋导航之策、做利生之事”的宗旨,一方面既解决了数百人次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调适和干预了相关突发事件下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使一些违法犯罪前兆在此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又使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由教师单边活动变成了师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形成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思想与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三年来,得到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在去年全省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评估获得一等奖的成绩中功不可没。

社会的肯定是对我们的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它要求我们在咨询平台的建设和咨询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力争使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首先,学生对我们引导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建立心理失衡调适的渠道的了解和评价怎样,这是我们尤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您对授课教师电话咨询及专线咨询的沟通渠道的了解”等题,结果表明:了解这一咨询服务平台及其联系方式的学生(57%)只占被试者的一半多一点,这个比例远远落后于希望与老师沟通的比例(87%),说明我们在服务平台的宣传和建设方面的努力与大学生咨询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是我们以后工作急需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在咨询效果评价上90%以上的学生给予了肯定评价,是我们今后需要保持并更加完善的工作。

其次,升本后,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教学整体或局部的内涵提升问题,这对我们的咨询工作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急需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突发事件下心理失衡行为的干预和调适工作的重视,只有充分发挥思想与咨询平台的作用,才能为突发事件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与干预制度化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才能使普法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真正达到“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促成学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更加有效和完善。

再次,由于高校从2006年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时数上的巨大变化,急需我们加快对思想与心理咨询平台的建构与宣传,为了使这一平台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我们已经申请并正在进行这个平台建构的校级课题研究,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申报省级科研课题。目前研究中,我们拟在更好的发挥咨询专线和授课教师个线的基础上,把咨询平台的建构扩展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在网上开设相应的思想与心理咨询栏目或互动窗口,扩大学生需要咨询和沟通的渠道与层面,形成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咨询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在大学生中的隐性作用,使对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扩展到网络,更好的完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及心理素质等的教育提升,从而更好的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最后,从思想与心理咨询热线开通到目前的咨询平台的建构,我们马列思想政治教育部的领导和教师们在精神和精力上做出了很多与课堂教学相比难以计数的高尚而无偿的奉献,虽然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学校在升本内涵提升中,如果也需要这一工作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的话,不仅对教师们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甚至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提出了更好和更高的要求,而且表现在财力和物力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