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2006级新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本专科对比分析

作者: 时间:2009-04-24 点击数:

王罡(安顺学院马列部 Tel:13985713276)

我校马列思想政治教育部为了解本校2006级新生的思想状况,找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分析材料,我们于二OO六年十一月对本校2006级部分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其中本科202份,专科194份,本专科人数基本持平。调查对象涉及全校2006级不同专业的本、专科新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新生的生活学习状况、政治素质、人生价值观念、自我评价以及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法律意识等,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研究和问卷分析,我们对2006级新生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给予了客观评价,即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建康的,但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自主性、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据此提出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但是,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本、专科新生既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在把握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对本、专科差异显著的某些方面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求突出问题和重点。在本、专科对比分析中,与总体状况分析一样,针对每一个问题和方面的分析我们都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分别是: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

一、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现状分析:

2006级本专科新生在是否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以及目前正苦恼和关注的问题方面都存在很多不适应,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在“你对新的大学生活环境不太适应的有哪些”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寝室生活(44.4%)、学习方式(37.9%)、高校的管理和充沛的时间(32.8%),这个数据说明有为数不算少的新生在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其中本专科差异最明显的是“寝室生活”(本科比专科多30人)和排在第五位(29.0%)的“气候与语言环境”(专科比本科多47人)。

2、在“你目前感到较为苦恼的问题有哪些”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拮据(50.5%)、就业压力大(41.4%)、教学改革相对滞后(29.0%),这个数据比较符合我校的生源状况、学校转型期情况和社会普遍就业压力大的现象。其中本专科存在明显差异的方面在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本科比专科多23人)。

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很多人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非常容易遇到不适和问题。对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问题和不适看来是多方面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对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都名列前茅,当然原因也很多。我们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本专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

1、对于为什么本科新生比专科新生更加不适应新的寝室生活,原因可能有很多。在一般的高中都是实行走读和寄宿两种方式,所以肯定有一部分新生对寝室生活很陌生,很少与陌生人相处一室,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不适应;当然,针对本专科出现明显差异这种情况,以上原因是不完整的,可能还要考虑到本科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氛围比专科生要强的因素,因为大学的寝室生活环境一般来说是不适合学习的,比较热闹,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而很多专科生本身在高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本科生大多在高中阶段就较好的培养了学习氛围带入了新的大学环境。

2、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对“气候与语言环境”不适应的新生中反而是专科比本科多得多,这个数据出现的原因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和我们学校招生生源的本专科分布有关。对气候与语言环境不适应的新生肯定绝大部分是外省新生,和我校在外省招收专科生较多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当然,随着我校逐渐完善本科招生规模,这种差异将呈现另外一种状况。

3、在本专科新生的关注问题中,有一个比较热点的问题就是教学改革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本科生比专科生更加急迫,本科生更关注我校教学改革的进度。当然,这个数据的差异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本科新生对学校教学体制和大学学习前景的强烈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校从老牌专科学校向新兴本科学院过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校刚刚升为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体制各方面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这个现实情况也是本科生更多认为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对策分析:

我们在提出对策方面始终主要从课堂教学和管理教育出发,力图找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如何使本专科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我们在教学和管理中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第一是帮助新生熟悉大学生活,认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各方面的不同,比如说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

第二是引导新生确立、提高独立生活的意识,因为很多新生都是独生子女,要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律、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第三是引导新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因为毕竟学校是学习的摇篮,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规律等等都需要了解和掌握,新世纪的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

二、人生价值观

现状分析: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这次调查来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56.8%赞同、35.1%基本赞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77.0%赞同、22.2%基本赞同),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85.9%赞同、8.8%基本赞同),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81.8%赞同、13.4%基本赞同)等赞同和基本赞同占绝大多数;而不赞同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85.1%),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74.0%),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74.0%),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70.9%),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利用(51.8%)。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本专科新生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1、在对“我们大学生应该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确立献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这两个选项的判断中,虽然本专科新生中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前面这个选项的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多24人,基本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少6人,后面选项的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又多45人,基本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又少2人,差异很明显。

2、在“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利用”这个选项的判断中,虽然有51.8%的新生都是不赞同的,但是本科的人数比专科要多25人;同时还有5.8%的新生赞同、18.7%的基本赞同,其中,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少7人、基本赞同人数本科比专科少12人,差异也很明显。

原因分析:

由于新生目前还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人生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这种不稳定性是造成本专科新生判断差异的主要原因,因为根据上面的数据来看,本科生判断正确的人数要比专科生多得多,判断错误的人数反而比专科生要少,说明本科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比专科生相对要高一些,从而拉开了认识和价值判断上的差距。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本专科生之间价值取向准确性和价值判断稳定性的差异?这个因素应该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促进新生人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方法和效果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对新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一般来说,本科生的成绩都较好,也比较听话,家长也就容易用鼓励的姿态促使孩子人生价值观的逐渐形成,效果会较好,取向也会较明确;而专科生一般相对成绩较差,家长也经常怒其不争,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和叛逆心态,这在青春期很容易出现,导致恶性循环,造成家庭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失败。

其次,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在新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正确取向的引导和灌输以及由奖惩制度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导向。很明显,好学生就是那种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而学校教育对那些学习不怎么好、表现也较差的学生不容易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导致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出现几种不同的效果。

第三,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不时地冲击校园这一方“净土”。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性变动,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政治、文化、行为规范、信仰等其他社会层面的结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而其中难度最大的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的转型,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系统的转变。随着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了解逐渐深入,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正侵袭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些学生的“另类”价值观和消极人生观也因此形成。更加突出的是,在21世纪的新社会中,大学生越发受到来自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在不断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在获取信息、联络通信、交友聊天、自我表观的同时,网络所暴露出的负面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特别是网络交流的跨地域性和无序化混乱状态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在网上快速的撞击与交流,这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这些差异是新生在进入大学的前一阶段所受教育和引导的效果不同造成。

对策分析: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须要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形成关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致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新生们选择赞同还是不赞同的依据所在。

但是,由于新生目前还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人生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所以我们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了。

我们的对策就是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正确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导向和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去面对社会中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环境以及价值冲突。

首先,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为阵地,引导和巩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其次,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依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面对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

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

现状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方面,比如自我评价的途径,对自己前途的态度以及心理压力的来源和自我调适的方法与途径等等。从调查的数据统计看,我校新生在自我评价和身心健康方面总体情况良好,但是在很多具体问题中,本专科呈现明显的差异。

1、在“对你思想和认识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个问题中,答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父母或抚养人(76.3%),老师(53.0%),朋友或同学(49.7%)。其中,选择父母或抚养人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32人,而选择老师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少10人,选择朋友或同学的本科生比专科生也少9人。

2、在“自我评价的途径”这个问题中,答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客观的自我分析(70.5%),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能力相比(55.3%),同学与朋友的评价(41.2%)。这些途径很显然是基本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其中,选择“客观的自我分析”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13人,选择“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能力相比”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又多21人,而选择“同学与朋友的评价”的本科生比专科生要少11人;还有一个差异就是选择“分数”(8.3%)的本科生比专科生要少7人。

3、在“对自己前途的态度”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主流是“乐观进取、自强不息”(72.0%),排在第一;还有一部分新生选择“命运难测”(19.7%)和“很渺茫”(17.2%)。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本科生比专科生要多21人,而选择“很渺茫”的本科生比专科生要少24人,差异非常突出。

4、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新生在出现心理压力时自我调适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选择求助他人和自我协调这两种途径的人数差距不是太大,排在前五位分别是:和同学、老乡、朋友交流(70.2%),看书、听音乐等(57.3%),其它(22.5%),求助于家长(19.9%),网上交流(19.2%)。其中选择和同学、老乡、朋友交流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6人,而选择放弃调适的本科生有4人,专科生有9人。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有待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急需提高,而造成种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第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

第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初中、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疲软,针对性不强,并且盲目追求成绩和分数在自我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挫折经受能力和吃苦精神欠缺;

第四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在校学习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由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是很高也不太稳定,受到压力和刺激所以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问题。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高度期望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以上是一些总体原因的分析,对于本专科的差异,我们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自我评价方面本科生比专科生显然更成熟、更合理(选择“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能力相比”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1人),人生态度也更积极、更健康(选择“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本科生比专科生要多21人);而在心理调适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方面,本科生也比专科生要更加积极和开放(选择和同学、老乡、朋友交流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6人)。

那么,本专科生出现诸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分析,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本专科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本科生比专科生能够更好地对待自我评价问题,能够更准确地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较好的反馈,得到较多的肯定,容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评价标准;二是相比较而言,目前严峻的社会就业现实和本专科社会层次、机会与待遇的差别导致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加消极和悲观,觉得自己的竞争力没有本科生强,学历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等等。

对策分析:

自我评价和心理素质状况是当代大学生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学生自己三个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正确自我评价的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下子能够完成和得到的,需要长时间和各方面共同的培养。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需要学校加强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这个方面需要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来完成部分工作,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等一系列体制的完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

第二,具体的途径包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随时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缓解压力;加强学生如何合理调控情绪的教育;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等等。

四、 道德观

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我校新生对社会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感:91.7%的新生认为诚信是最重要的品德,81.1%的新生认同宽容这个品德,而对责任感的认同排在第三位达到80.1%,还有其他品德如仁爱、尊重他人与自尊、节俭、礼貌、正直、奉献精神等得到了较多的认同,其中认同度最低的是“服从”,只有67人,占总人数的16.9%。

本专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认同“诚信”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7人,认同“宽容”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3人,认同“责任感”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9人,认同“正直”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34人,认同“洁身自好”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1人。

2、在“如果你遭遇别人对你不诚信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81.3%的新生选择“据理力争 ,要求保护自己正当利益”,其中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6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专科生有6人选择了“用同样的方法蒙骗别人,转嫁损失”,而本科生没有人选择这个答案。

原因分析: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很大。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对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能动反映。

1、道德的演化和发展本身有传统和现实两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们对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的认同度与传统道德的影响力和现实生活的导向作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新生之所以对目前的社会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良性影响和社会现实的正确导向。

2、同时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同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对“服从”的认同度建国初期的人和改革开放后现代社会的人就有很大不同,对“服从”的认同感现在已经越来越淡薄,而以自我为中心,眼高务实的现实主义越来越得到关注(对“洁身自好”的认同度达到70.9%)。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深刻地现实原因: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的复杂状况,使大学生们对社会的理性关注受到了挑战,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

3、针对本专科的差异表现,我们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本专科新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差距。本科生对正确道德规范的认同感比专科生要高一些,同时本科生对错误行为的认识也比专科生要清晰准确(专科生有6人选择了“用同样的方法蒙骗别人,转嫁损失”,而本科生没有人选择这个答案)。

对策分析:

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德育工作改革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采取切实措施,通过扎实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当:

第一,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第二,转变德育观念,要努力提高德育德实效性,要从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德同时,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德价值选择;

第三,改进教育方法,将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协调好模拟德育情境与现实道德生活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

第四,坚持重在建设德方针,构建与时俱进德大学生德育模式。

五、 恋爱观

现状分析: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作为即将进入成人阶段的大学生来说,爱情不仅是生理需要的产物,也是心理成熟的必经阶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在现代社会,恋爱观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恋爱观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对大学生谈恋爱是否赞同,选择恋人的主要标准,和对大学生谈恋爱时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行为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1、认为“大学生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全成熟,最好不谈”的占48.0%,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可以谈恋爱”的有42.7%,差距不大;还有12.1%的新生认为“应以学习为主,不应该谈恋爱”。

2、在选择恋人的主要标准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人品好(79.5%),志趣相投(66.2%),有前途、现实(47.2%),感觉(45.7%);其中选择“感觉”标准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1人。而选择“漂亮、性感”的只有41人,选择“有钱”的只有35人。

3、在“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时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行为的看法”这个调查中,持“反对,学校应加强教育和引导,从轻处理”看法的占48.5%,持“反对,学校应从严管理或处理”看法的占11.4%,而持“赞成,这是个人自由”看法的只有11.6%,其他是持“无所谓”看法的占40.9%。其中,认为“无所谓”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2人。

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新生对恋爱观有着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争论和分歧。

1、对于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在新生中就分为赞同和反对两派,原因何在?当然两派都有自己的理由:条件不成熟所以最好不谈,但是已经成人可以谈,这两个理由都是合理的,但是片面化。

2、在选择恋人的主要标准中,人品好(79.5%),志趣相投(66.2%),有前途、现实(47.2%),感觉(45.7%)是新生的首选,这里主要的依据还是理想化的、感性的因素,同时也渗透了现实的、理性的因素(有前途、现实等)。特别是其中选择“感觉”标准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1人,说明本科生比专科生的感性、理想化要更强一些,显得专科生更现实、更成熟一些,这可能和本专科生自我期望值的高低有关。

3、在“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时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行为的看法”的调查统计中,持反对态度的占有优势,持赞成态度的只有11.6%,这是因为学校管理加强和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社会公德观念)认识提高的结果。但是其中还有40.9%的新生持“无所谓”态度,并且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2人;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弱化规范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一边是制度和道德规范,一边是自由的欲望和行为,在难以取舍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态度实际上还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导向。

对策分析:

在恋爱观问题上,虽然很多大学生刚开始一般都处于自发阶段,但是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流行、学校引导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在高校中我们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责任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我们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任务就是起到正确引导和导向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从感性的自发阶段过渡到理性的自觉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他们对恋爱采取慎重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理失当,特别是避免片面地或功力化地对待恋爱和避免只重过程不顾后果的恋爱。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5000288 号